第六单元“铜匣暖砚——铜炉炙热 以其温砚”,主要展示清代宫廷造办处所制各式御用暖砚,这些暖砚造型独特,并注重装饰,既有仿古又有创新。
暖砚为冬季用砚,以防止笔墨冻结。一般具有可以炙炭加热的功能。据考古发现,现存最早的暖砚实物为宋代陶暖砚。此外,还有辽三彩暖砚、元代玉石暖砚等。明代中后期,出现金属铁、铜匣形式的暖砚,成为文人常备文房用具。清代内廷造办处所制御用暖砚,形式独特,可以归纳为三种:一是炭火暖砚,一般由石砚、炭火炉、铜砚匣三部分组成。这些砚匣多有镂空装饰,作为炭火的通风口。二是水暖和炭火合二为一的暖砚,一般由石砚、水屉、 炭火炉、铜砚匣四部分组成。这种暖砚既可以用匣内炭炉加热,还可以放置铜水屉同时温砚。三是石匣暖砚,砚堂中空,直接用炭火温砚。特别是清代雍正、乾隆时期的御用暖砚,有长方形、圆形、双联形、八边形、 罩盖炉形、仿宋砚式等,并配有铜镀金匣、珐琅匣等。

端石铜鎏金福寿纹葫芦形暖砚 清乾隆


第七单元“乾隆御题诗文砚——鉴古存真 几暇怡情”,主要展示乾隆皇帝御题鉴藏砚;第八单元“书斋景观”辅助陈列皇帝读书图像、皇家书斋陈设,以及文雅的读书环境,体现传统用砚文化在清代宫廷的发展。 砚与笔、墨、纸,合称文房四宝,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书写、绘画用具,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。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雏形,历经秦汉、魏晋、唐宋、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,不断推陈出新,直至清代更为成熟发展,并形成各自独特的时代风格。 在制作机构上,清宫用砚一般是由内务府造办处承办制作,还有少量来自地方官员年例进贡,或由地方织造按内廷发样承做。内廷造办处作坊林立,其中砚作、金玉作、铜镀作、珐琅作等,均有御用砚活计的制作,所制砚台品种有松花石砚、端石砚、歙石砚、仿古澄泥砚、玉石砚、铜匣暖砚等,成为御笔临池、政务、书斋陈设用砚等。清代内廷造办处“砚作”还制作大量仿古砚,其形式、种类多样。其中尤以乾隆时期成套制作的各式仿古砚最具特点,这些砚不仅造型摹古,而且命名也仿古,仿制皆有所本,如仿自明人高濂《砚谱》或宋人苏轼《砚谱》中的画样。仿古砚材质有歙石、端石、澄泥等,砚和砚盒上镌刻有乾隆帝御制诗,或者御题砚铭,以及“乾隆年制”或“大清乾隆仿古”款等,堪称乾隆时期特有的御用砚形式。 在砚的制作工艺上,清代宫廷御用砚不仅精于造型设计,而且还注重装饰工艺和题材,在造型、纹饰、雕刻等方面多有创新。一般是由内廷如意馆画师画样,或遵照皇帝的旨意照砚样成作。特别是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皇帝均参与过砚的设计,而且各有所长。如雍正皇帝曾参与暖砚的设计,并对暖砚进行两方面创新:一是命作铜炉式暖砚,并称“砚即可热,炉也可烧香”;二是新创用水屉温砚的形式。此两种形式的暖砚均有实物传世,在此次展览中也有展示。 乾隆皇帝不仅参与砚的设计,还喜欢鉴古收藏,并称“盖古之物朴于今,今之物华于古”。其藏砚甚多,并有入古上等或次等之分,其中大部分镌刻有御题砚铭,或制作年款。乾隆皇帝御制各种砚诗作品多达三百首,或引经据典或详加考证,并命造办处将诗文镌刻于砚上,其中240件著录于《钦定西清砚谱》。如今此书所著录砚仍有大量传世,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等。 乾隆御题
竹管“小霜豪”
“乾隆年制”款青玉三峰笔架
骨多拜,我要去煮饭了,下次贱!
注:本贴内容致力分享有价值之内容,转载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,谢谢!
|